德里克方程
译:Alex


    德里克方程是用来估计我们星系中科技文明的数量。

    这个方程式是由弗兰克·德里克(Frank Drake)博士在1961年提出的,当时他还是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的一名射电天文学家。而现在他已成为SETI研究所理事会主席。

    德里克方程首先假设外星智慧生命向外发射无线电波;此方程包含了一些因子,用来假定它们在这种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个方程已为科学界广泛接受。

方程如下:
N = R* × fp × ne × fl × fi × fc × L

    我们现在唯一充分理解的因子是R*,它代表了“适当”恒星的生成率。所谓“适当”指此恒星有一个足够大的“可居住区”(habitable zone),并且其寿命要足够长,使得智慧生命能够完成进化和发展。在这里,我们可排除质量大于1.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因为,地球上生命进化花费了35至40亿年,而一颗大质量恒星在生命完成进化之前就变成了红巨星或发生了超新星爆炸了。但是,恒星质量又不能太小,否则它对生命来说太冷了。恒星周围存在一个生命的“可居住区”问题——即在此区域内,行星上能保持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太阳附近的“可居住区”大概从0.7个天文单位到2个天文单位,只有地球和火星在这个区域之内。因而,若恒星质量太小,有生命行星将离恒星太近,与恒星成双而使行星一面永久白昼,一面永久黑夜。这样,剩下的只有光谱型从F5到M0的主序星。由银河系的演化模型,天文学家们估计大概一年中平均产生一个这样的恒星,即R*=1。

    fp 代表有行星的恒星的部分。据我们现在所知,行星的产生似乎是太阳产生的自然结果。最近的外太阳系行星搜索(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即TPF)(http://exoplanets.org/)亦硕果累累,我们即设fp为1吧。
ne 代表每个行星系中像地球一样有生命生存的基本环境的行星的数量。TPF也许能帮助我们确定这个因子。当我们发现一颗行星后,可以测量它的光谱线,进而得知它的化学组分,也许这也可找到地外生命的存证。但这项目前仍不确定,既然太阳系能有一个地球,ne=1,再谨慎一些,就算太阳系是“十里挑一”,让ne=0.1吧。

    fl 代表在有合适环境的行星之中能有生命产生的那部分;fi 代表有生命行星上有像人类这样的智慧生命产生的部分;fc 代表有智慧文明中能够发出可探测的无线电波信号的部分。。据我们所知,地球产生了生命,并演化成人类,看来只要有适宜的环境生命的产生、智慧生命的进化似乎是自然而然的,而智慧生命也应当掌握这门初等技术吧。乐观一点,那么就设fi=1,fl=1吧。

    L 代表这样的文明向太空中发出无线电波信号持续的时间。天哪,看看现在的人类,污染了自海洋至天空,连年战争不止,还有全球毁灭性武器——原子弹;是否高级文明诞生后就要自会与他们的智慧呢!以人类为典型,暂且令L=100吧。

N=1/yr×1×0.1×1×1×1×100yr=10
也就是说按照上述估计,银河系中约有十处智慧生命。

德里克方程计算器:http://www.seti.org/science/drake-calc.html
德里克背景资料:
http://www.space.com/searchforlife/seti_science_page.html

参考资料:

www.seti.org

www.space.com/seti

"Universe", fourth edition, by W.J.Kaufmann III

 

▲ BACK